2)第四百一十六章 海阔凭鱼跃_农门团宠小娇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志,但却是羊皮做旧之后缝制的,轻巧防雨水。

  几乎每个孩子的背包里,都有铅笔,喜爱的书本,记录沿途风土人情的册子,简单的常用药。

  换洗的衣衫鞋袜,还有平日喜爱的一些用物。

  凑一起不过是半背包,最后再加上一小张狼皮。

  狼皮上缝了绑带,折叠起来是坐垫儿,当真需要时候,打开来,可以铺,也可以盖,保暖不成问题。

  至于干粮,孔家里老少忙了两日,烙了很多面饼,一个小子带了十张。

  另外,还一人配了一罐子的肉酱。

  不是众人吝啬,不肯带好吃的给孩子们。

  实在是出门在外,吃用之物都不好太扎眼。

  而且孩子们年纪不大,万一舍不得吃,食物放太久,再吃下去,反倒容易害了肚子疼。

  不如就是面饼加肉酱,随便抹一抹,加一杯热水,就能对付一顿了。

  出发的时候,赵金莲婆媳等老少妇人们,挨个检查了孩子们的衣衫,摸着他们的衣角缝了碎银子,袖口里还有银票,这才勉强放心。

  原本给孩子们准备的是铜钱和碎银子,但后来又怕孩子们银钱露白,惹了祸事。

  最后,集众人智慧,就一人给了五两的小银票,三两碎银,都缝在衣衫里,外边只留随时能花用的一点儿银子和铜钱。

  方玉和方圆儿方老二都是觉得好笑,但也没有拦阻。

  这是老人对孩子的疼爱。

  孩子们先前兴奋又欢喜,到了当真分离的时刻,才知道不舍。

  也不知道谁带了头儿,跪倒在地,扑通通给众人磕头。

  赵金莲等人都是抹眼泪,毕竟是整日在眼前长大的孩子,说散就散了,以后这里可要冷清了。

  方玉喊了孩子们起来,最后嘱咐了一遍。

  “出门在外,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

  学会分辨善恶,学会量力而行。

  最主要是不要羞于同家里求助,一旦有你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回来搬救兵。

  另外,你们挂在脖子上的瓷瓶一定要保管好。

  关键时刻,倒出里面的湿泥,握在手里,默念要回家,你们就会回到这里。

  一年内,这瓷瓶有效,超过一年就不成了。

  所以,无论你们在外边如何,到了一年之期,一定要回来一次。

  听懂了吗?”

  “懂了,校长放心。”

  小子们下意识摸了摸藏在衣领里的小瓷瓶,都是更有了底气。

  只要随时都能回家来,他们就走到哪里都不怕。

  “好了,出发吧。”

  方圆儿取了名单,开始带着孩子们出空间。

  大魏十八州,暂时方圆儿可以定位来去的地方,只有力熊夫妻在沈老爷的那个县城,京都,桥安县和金河县。

  按照就近原则,她把孩子们分批送了出去。

  其中因为金河县地处大魏正中,聚集的孩子最多,达到六十个左右。

  方圆儿怕引起外人注意,这六十个孩子,她提前吩咐力虎赶到东州府,临时又增加了一处地点。

  小子们在空间里生活了四年,集体生活让他们学会了协作,学会了体谅。

  能写会算,也有几分自保的手段。

  就这么,在众人的担忧和祝福里,展开翅膀,离开了温暖的家园…

  京都以西三十里有个小镇,因为来往的商队常在这里打尖儿落脚,还算繁华。

  这一日黄昏,一个百十人的车队停在一个常住的熟悉客栈门前。

  立刻有小伙计笑着迎上前招呼,很是热情。

  两个灰色衣衫的半大小子,也随后跟出,帮着车队众人卸车,给马饮水填料。

  又忙着给众人倒热茶,上饭菜,很是麻利,回话也痛快。

  车队的管事就同掌柜笑道,“老郭,你这里什么时候添了这么两个伶俐小子啊?”

  掌柜的就笑道,“赵管事可是太抬举我了,我可没福气得这么两个好孩子。

  说起来,这两孩子的事儿最后还要落到你身上呢,我就等着你过来,可有两日了。”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