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十二章 抗暴诗_苏东坡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一篇呈文,请求简化免役税的征收。这位太守曾经带着呈文经过杭州到京都,现今南返,他在杭州告诉苏东坡说:“我被夜枭逐回矣。”

  朋友再和,他又寄第三首如下:

  苏东坡又问:“你说夜枭是什么意思?”

  太守回答说:“这是一个很通俗的寓言。一天,一只燕子和一只蝙蝠争吵起来。燕子认为日出是一天之始,而蝙蝠则认为日落是一天之始。两鸟相持不下,他们去请教凤凰。在路上,他俩遇见一只鸟,那个鸟儿向他们说:‘近来我们没有看见凤凰。有的鸟说他请假不在,有的说他正在睡一大觉。现在夜枭正在代替他的职位。你们去问他也没有用。’”

  后来,这些诗都被当权派搜集去仔细研究。内容并无煽动叛乱,没有公开批评,没有公然反对当局。但是这些诗却如蚊叮虫咬,令人觉得刺痛、烦扰、不安;这种刺激若是过多,也会扰人通宵,难以入睡。再加上苏东坡的一位好友王诜驸马把这些诗刊印出来,可就更使人烦恼。在诗是表情达意最通俗的文学形式的时代,两行巧妙的诗,比长篇大论的表章更有力量。而苏东坡当时是家喻户晓;他的诗在文人雅集时是要歌诵的。对苏东坡的呼声不能再置之不理了。

  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昨日清风眠北偏,朝来爽气在西山。

  苏东坡写的这些诗,渐渐累积成卷,若认真看看某些行是否足以证明他蔑视当政者的威信,倒也有趣。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少数几个例子,便已足够。他用平易的文字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以官员之身监督工人,他亲眼看见黎明之时,工人闻号声而聚集开工,他用寥寥几个字便写出:“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第四首开头如下:

  只有诗人达到这种与自然浑融为一时,他才能写出下面《吏隐亭》这样的诗句:

  说来也颇有趣,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诗。苏东坡在由杭州到密州时,心中思念子由,他写了一首词,调寄沁园春: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苏东坡在向杭州南山、北山上寺院的方丈至交告别之后,携眷启程北上。他妻子已经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丫鬓,才十二岁,名叫朝云,她以后在苏东坡的生活里非常重要。

  众人事纷扰,志士独悄悄。

  何异琵琶弦,常遭腰鼓闹。

  三杯忘万虑,醒后还皎皎。

  忧来不自寐,起视天汉渺。

  阑干玉绳低,耿耿太白晓。

  但是他还是对其它情形闭目不见,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正在吃竹笋,他说竹笋好吃,但是没有咸味,因为“尔来三月食无盐”,原因是朝廷的专卖食盐扼杀了盐业。他若一放手写去,他就无法节制,他会写出农民的儿子私用农民的贷款,停留在城内把钱挥霍净尽,回家时两手空空,只学到一口京腔而已,因为官家很精明,在放款处附近就开设了酒馆娱乐场所。

  我本麋鹿

  (本章未完)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