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国基_三国之献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贾诩与穆顺不会外道,于是放心问道:“周的根是‘礼’,秦的根是‘法’,此二者皆不能使彼等如这草木般死而复生。可我汉室迭次复兴,必有其根源所在,却不知本朝的‘根’,又在何处?”

  “这……”贾诩沉吟了一下,低声答道:“愚臣浅见,本朝的‘根’,应在于民。我汉家历代贤君,鲜不宽俭待民,是故危亡之际,仍有人心思汉,世祖入河北,而河北豪强云集响应;陛下迁关中,而关中百姓赢粮景从。”

  皇帝对于贾诩将他与光武皇帝相提并论只一笑了之。其实他心里清楚,光武皇帝能中兴汉室,是因为他姓刘,若是不姓,那他建立的就是另一个朝代了。这对于皇帝本人来说也是一样,他从不信什么‘天命在刘’的说法,他现在要探究的是什么才能让一个朝代国祚绵长、亡而能兴。

  所以听了贾诩的话,皇帝斩钉截铁的纠正道:“不是应在于民,而是必在于民。荀子所言君舟民水,就正是这番道理,可是历代以来,又有谁真正做到了夙宵兢惕?”

  “民也分小民与大民。”贾诩不置可否,而是补充说道。

  穆顺屏住呼吸,虽然他不甚明白君臣两个的机锋,但他一个字都不想错漏了。他隐隐有种预感,这番话要是琢磨透了,他的机遇就真的来了。

  从屏风帷幕缝隙里挤来的夜风吹得花团频动,暗香轻盈,皇帝扬了扬衣袖,定定的看向贾诩:“那贾公以为,我心里是装着大民,还是小民?”

  “陛下是天子,胸怀宽广,自然要装着天下万民了。”贾诩理所当然的回道,他应承回话永远是这么稳重。

  皇帝眯着眼睛看他,缝隙里流露出一丝危险的气息。

  穆顺见状,赶紧弯下腰去,手里的灯烛险些灼烤到芍药。他没想到这么平常的一问会引起皇帝的恼怒,就像是心底藏着的隐秘被人道破。可穆顺也觉得纳闷,以贾诩的话来推论,他作为臣子,难道就该比皇帝装的要小了?

  贾诩在皇帝的目光下什么话也没说,只轻轻摇了摇头。

  皇帝凶戾的眼神稍纵即逝,他把脸转到一边,伸手将穆顺那盏极靠近芍药的灯给挡开,看着芍药免遭火难,他接着叹道:“贾公,我早该知道……”

  “陛下,驸马都尉求见。”殿前羽林郎张绣在屏风外显出一个影子,沉声道。

  皇帝收了口,话在口边,也不会再说了。

  “让他进来。”

  “驸马都尉臣瑜,叩见陛下。”

  周瑜在来时就闻见浓郁花香,进来后便见空地上数名宦者秉烛而立,映得四下里如白昼一般,而幽绿草丛顶端又如冠冕似得开着几团粉色芍药,扬了扬眉:“臣夤夜谒见,还望恕罪。这次,臣是要向陛下请命。”

  贾诩这时已踱着小步退到皇帝身后、似乎要退到穆顺手中灯光照不到的地方。

  皇帝皱了皱眉,问道:“你要请什么命?”

  “请孙策的命!”周瑜也不拐弯抹角,他抬起头来,双眼在火光的照耀下炯炯有神。

  “他在江东好好的,用得着你来请命?”皇帝知道是有人跟周瑜说了什么,或是他自己知道了什么,大为不满:“你究竟是谁的臣子?”

  “臣自然是陛下的臣子。”周瑜不卑不亢的说道:“臣愿只身赴江东,说服孙策反正,如此可与徐晃、甘宁三面出击,诛逆袁术。”

  他说话这么急切,贾诩极敬佩他的胆量,也知道皇帝吃软不吃硬的性子,未免生事,又是为了示好,当下他不能作壁上观,皱眉道:“请周都尉慎言。”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