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章 快速反击_万岁约阿希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凡尔纳铁桥西岸,隶属于第1和第3海军步兵旅的近两千名德军官兵正依托弧形阵地抵挡法军冲击,令他们感到讶异的是,法国士兵拿出了他们在战争之初所推崇备至的进攻精神。尽管战场上的盲目进攻已被证明是愚蠢无用的,但在这样一场破釜沉舟的反击战中,唯有不惜代价的猛攻才能让兵力处于劣势的法队看到逆转取胜的一线希望。

  连番激战过后,德军阵地前方的铁线两侧已躺满了法军阵亡士兵,离德军阵地二十米的地方还能看到两团余烟袅袅的车辆残骸。为配合此次反击,法军从巴黎调来了装甲列车,但在德军侦察部队的袭扰下,法国工兵没能修复之前受到破坏的铁线,这种有着陆上战舰之称的重型战斗装备没能获得显露身手的机会,而在夺取凡尔纳铁桥的战斗中,法国人投入了另一种作战装备,轮式装甲战车。

  早在1855年,英国人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但这种装甲车未能实际应用。44年后,英国人西姆斯将马克沁机枪装到四轮机动车上,并加上防盾,制成了最初的机动战车,并于一年后在布尔战争中发挥了作用。1902年,西姆斯推出了改进型的“战斗机动车”,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车体全面覆盖钢板装甲的重型装甲车,它装载1台最大功率16马力的戴姆勒汽油机,最大速达到14千米每小时,车体前后各装1挺机枪,机枪可以左右转动射击。尽管西姆斯战车被认为是现代装甲车辆的始祖,却因形体较大,横向稳定性差,再加上行动装置采用链条传动,可靠性不佳,最终未被英方选用。

  此后几年,英、法、德、奥、意、俄等欧洲国家纷纷研制出各种样式的轮式战车,法国人的“沙隆”装甲车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实用型战车。它于1908年定型生产,车体使用铆接的薄装甲板,驾驶室前部设置了一块用铰链连接的装甲板,打开后可以扩大驾驶员的视野;车体上部装有圆柱形的机枪塔,通过旋转手轮使机枪塔升降。俄国从法国购置了一批“沙隆”并加以仿制,接着这批装甲车经铁线运输过境的机会,德方对它们进行了研究,所以在后来装备德国陆军的轮式装甲车上也能够看到“沙隆”的影。

  战争爆发时,法国陆军拥有轮式装甲车200多辆,这一数字仅次于格外热衷此器的俄国人。尽管这些装甲车使用了防弹性能较好的钢板和实心橡胶轮胎,能够抵御枪弹和弹片的侵袭,法方也曾对它们的战场突破能力寄予厚望,可是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进攻作战中,法军派遣上阵的轮式装甲车被德军炮兵用榴霰弹轰得一塌糊涂,有限的越野能力使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