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96章 工分_德鲁伊的乡村退休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挑些带芽的野藕过来。”李红兵指向藕堆。

  很快。

  春生提着竹筐回来,筐子里全是带有藕芽的细短藕节,这种藕节没吃头,就算挖出来也会丢掉。

  “村长,我来种,塘底脏!”

  “你这句话说晚了!”李红兵指着裤子和衣服上的泥巴,接过竹筐跳进塘底。

  塘底淤泥还剩十公分左右,李红兵拿起一根藕节,偷偷往里面注入本源之力,埋进淤泥里,默默嘀咕。

  挖了你们家,给你们留个种,明年好好开花!

  不多会,一筐藕节种完。

  村民们脏的泥猴一样站在塘边,虽说清淤辛苦,总算证明堰塘里没有水猴子。

  对草沟村来说是件好事。

  至于那两道人影,或许是水猴子路过在堰塘里歇脚,被人发现后半夜跑了。

  也算皆大欢喜,双方谁也没有得罪谁。

  “开闸放水吧!”李红兵挥挥手。

  通向堰塘的水渠闸门提起,清彻山泉水缓缓流入水塘,冲去附着在青石条上的泥渍,露出青石原本颜色,阳光下折射出历史沧桑光泽。

  “行了,春生把今天干活的人都记上工分,年底发奖金,以后集体活动全都记工分。”李红兵捧起水洗掉脸上泥点。

  工分!!

  听到这么熟悉又陌生的词,村民们一时愣住。

  工分如今说来已觉陌生,不要说城里人,就是农村年轻人,也说不出个道道,而在先前的农村,一个人的价值,一家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工分”两个字。

  在农村集体生产那个年代,从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社员们劳动都是记工分,劳动报酬是按一年中所得工分多少来计算。

  谁家工分多,意味着经济收入就多,年终也许可以分到钱;谁家工分少,经济收入自然就少,有的人家年终不仅分不到钱,还成为队里的倒欠户,遵循按劳计酬分配原则。

  记得当年评工记分,还是在村西边老仓库,就是现在七香散工厂,吃过晚饭,老仓库外间放一张桌子,墙角四周放着一圈凳子。

  点燃煤油灯,社员们便陆陆续续地汇集到屋里。

  男人们卸去一身疲劳,在凳子上一坐,架起了二郎腿,边抽烟,边闲聊;女人们就没有那样清闲,免不了带些针线活来,或织毛衣或纳鞋底,娃子们满屋子乱窜。

  估摸大多数人已经来了,队长就开始评分,根据派工和农活完成情况,报出谁干什么活得几个工分,会计负责登记。

  一般男劳力出一天工得10分,女劳力出一天工得8分,劳动强度强的或特别累的活适当加分,活干的不好酌情扣分。

  评的时候,队长报,大家听。

  如果队长报漏了,出工者自报,他人作证;若队长报错,旁人当即纠正;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争论;有些活该记多少工分,队长觉得拿不准,有时也会发挥一下民主,让大家讨论。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