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五十四章 归京_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妇联组织,很满意。原本只是杨清源一时兴起,现在的平山郡妇女联合会却在发挥着作用。

  杨清源带着小杨过回到了郡衙,打点了行装,第二日启程。

  来时三人,归时四马。

  多了一个小杨过。

  “大人要启程了吗?”赵建丰知道杨清源的归期,“不吃了午饭再走吗?”

  杨清源摆了摆手,笑道,“不了,吃完午饭,还有晚饭呢?!”

  “大人,奇思妙想,惊才绝艳,建丰恨不能追随大人左右。”

  “建丰不必妄自菲薄,我不过是纸上谈兵,你才是这些政策的实施者,稍加磨砺,建丰亦有一州之才。”

  两人交谈完,刚出门外,赵世锋已经在外面等候。

  “下官听闻大人回京,特来相送。”

  赵世锋,平山郡六扇门的负责人,在杨清源镇压陈丙之时,功劳不小,之后更是让六扇门配合城防军,维护平山郡城治安,为赈灾安民提供了重要的治安保障。

  杨清源在给阁部的奏折中也是提了一笔。

  “本官在平山郡这些日子,多靠赵捕头鼎力相助!本官在此谢过了!”

  说着杨清源给赵世锋行了一礼。

  这反倒让赵世锋有些手足无措了。

  在辞别前来送行的属官众僚之后,杨清源四人牵着马,出了城门,没走多远,便看见官道边上,站满了百姓。

  杨清源微微一愣,这一幕,他在神都的漕运村门口见过。

  来的正是平山郡外的灾民。

  不,现在不应该叫灾民了。

  这十余万的百姓已经在平山郡城外安家,有了自己的村落,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工作。

  这些百姓,扶老携幼,站在了官道的两侧。

  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走了出来,杨清源认识他,这是灾民之中年纪最大的人,今年已经八十有二了,若是平时,即便是县令见到这样的老人家也得客气三分。

  可惜天灾无情,若非杨清源赈灾得当,早已化为冢中枯骨。

  “老朽厚颜!代表十万灾民,叩谢杨大人,活命安居之恩!”

  说着老人扔下了手中的手杖,率先跪倒在地上。

  随着老人的跪下,两边的百姓如同浪潮一般跪了下来。

  这里有整整五万人,在昨夜得知了杨清源要回京之事后,百姓私下奔走相告,相互通知。

  杨清源要返京,必然走东门,数万百姓便早早地在东门集结。

  大灾之年,活命之恩,无以为报。

  杨清源认为这是为官者的责任,但是这些百姓却不这么想。

  以往官员离任,往往有乡绅组织百姓相送,来表达挽留,但今日平山郡的所有百姓皆是原本的灾民。

  刘大娘和她的孙女,从一众灾民之中缓缓起身,从身上背的包袱中取出了一把布伞。

  “老妇人无知,但也知道大人厚恩,这是老妇人和女工们连夜赶制的万民伞,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还请大人收下。”

  杨清源看着刘大娘手中的万民伞,想笑却没笑出来。

  所谓的万民伞,只不过是用布条做成的一个伞盖,结果刘大娘竟然真的做成伞。

  杨清源笑中带泪,双目晶莹。

  这才是真正的万民伞,没有乡绅,没有签字,没有作秀,一把由百姓制成的布伞。

  “大娘,我收下了!我收下了!”

  “你们都起来吧!”

  杨清源接过万民伞就要扶刘大娘,却被刘大娘拒绝。

  “民妇跪送大人归京,祝大人一路高升!”

  “大人不去,民妇不起!”

  随着刘大娘的一声语毕,跪在地上的万千百姓,纷纷开口。

  “大人不去,草民不起!”

  杨清源只得让沈豹收好万民伞,向着两边躬身行了一礼,四人随后翻身上马,扬长而去。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