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二四章 发展中的教育_1635汉风再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的当政者的智慧和耐心。

  齐国在国民教育和民间宣传基调上,一直都强调三个“一”原则,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语言,试图将来自大陆不同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众多移民全都塑造成汉洲华夏人。使所有人在内心归属上,都能依附于汉洲,依附于齐国,最终构成一个新的民族国家。

  当然,无数的移民在来到汉洲后,在情感上,多多少少仍会寄托于母国,或者曾经生养他(她)的故乡。甚至,不少来自大明的移民都曾畅想过,待大陆安定祥宁后,可以重返故乡,以求得落叶归根。

  对于第一代移民,政府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以期尽可能地提升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感。

  但是,在齐国的统治阶层眼里,移民人群中大量三观尚未形成少年和幼童,以及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这些群体才是国家未来主体民族的构成核心,是汉洲以后的基本盘。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成型,是从不断提升国民的认同感,并建立共享同一价值、同一历史、同一文化,以及同一语言,以此减少民族区别和隔阂等种种手段来达成的。

  而实现上述目标,大规模的国民教育便成为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齐国在建立之初,就开始大力普及义务教育,从最早的三年免费义务教育,到六年免费义务教育,通过以国家强制性的法律形式,对国内所有适龄和青少年实施基础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教育,同时加强国家和民族属性的认同感培养。

  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齐国民众的识字率,为蓬勃发展的工业化,提供了初具文化知识的劳动力资源,还以此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灌输到齐国的下一代的脑海里,让所有新的一代汉洲人,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塑造共同的文化和历史。

  在兴安县城的东南方,一座新中学的落成典礼刚刚结束。整个学校占地面积三十五亩,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最多可容纳学生八百人。学校建有两层教学楼两栋,一座小型图书馆,一座食堂,以及一个巨大的运动场。

  三百二十多名师生兴高采烈地进入这座新建成的漂亮中学,结束了兴安没有中学的历史。此前,包括兴安在内的周边数个乡镇均归属于北边二十多公里的太康县(今澳洲弗兰克斯顿市)管辖,一直没有建立中学。以至于附近乡镇所有升入中学的学生,不得不长途跋涉至太康中学就读。

  1669年、1670年,连续两个移民季里,齐国先后从大明转运了五十余万难民。而位于汉洲南方的南都府,因为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也在两年时间里,被分配了四万多移民。

  南都府辖下部分乡镇在接纳了大量的人口,并扩充了更多的村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