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3章 第六十七 育种科研人员多少有点犟_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遗传群体培育,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等等。

  这些都是费时费心的工作。

  天禾种业现在也建立了育种实验室,但研发人员规模匹配不上现有的地位。

  蔬菜,玉米,小麦,牧草,大豆,单拎出来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而且要配合郭阳现有的育种速度的话,每个团队配备的人数少不了。

  郭阳略微琢磨了下。

  研究团队得10个以上,主要的玉米、牧草、蔬菜、大豆等团队的研发人数还不能少。

  先达到国内顶尖,天禾种业的研发人数占比得达到15%以上,这至少就是一两百号人。

  每个领域还都得有一领军人物,未来还的继续扩张。

  真是庞大的人才需求。

  从实验室出关后,郭阳就留在了集团总部,领着一帮人设计起了商业化育种平台。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考量。

  郭阳决定整合集团现有的研发资源,投资1亿元人民币,注册成立天禾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生物技术、传统育种、中试评价三大平台,从资源创新到品种审定全过程,建立嘉禾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唯一麻烦的点在于人才的邀请,真正的育种人才十分难得。

  育种是一项很苦的工作,许多学育种的大学生怕吃苦改行做其他专业。

  从高校招聘的学生大都因为太苦,最后又选择了离开育种行业,并且有经验的育种人才更多集中在科研院所。

  从科研院校挖人是件极其痛苦的事。

  业内有句话,做农业科研的不一定是匠人,但一定是‘犟’人,就如同茅厕边上的石头,又臭又硬。

  除了通过猎头选聘人才外,郭阳很多时候也得抽空去挖人。

  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嘉禾集团早就不是无名之辈。

  天椒1号助农增收,赤红1号撑起了国产高端蔬菜种子的一片天。

  天玉1号更是成为了今年种业市场的一匹黑马,推广速度前所未见。

  但在招揽人才的过程中,郭阳却接连碰壁。

  先是到海南岛,找到了鬓发染霜的程老,他的肤色、身材,一搭眼就是典型的北方农村汉子。

  郭阳见到他的时候,程老还在地里加代繁育玉米,手臂上被茎叶割出一条条印痕。

  育种基地的环境也简陋,遮不了风,避不了雨,生活上看起来马马虎虎。

  但这位程老却一生醉心于玉米育种,面对一次次升迁、调回大城市的机会,丝毫不动心,甘愿扎根于农村。

  得知郭阳的来意时,程老只是称赞,“天玉1号是好品种,比郑单958强。”

  “把紧凑株型作为研究方向,依靠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以及群体获得高产,的确是很好的思路。”

  郭阳笑道:“程老,嘉禾现在成立了独立的育种公司,计划在生物技术育种领域开展研究,需要你……”

  “打住,打住。”

  “老头子我不懂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