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章 外国工程师_六十年代单亲妈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的,到时候我去的多了你可别嫌我烦。”

  “不会的。”欧荣说。

  “那欧姐,以后京市你有不知道的尽管来找我啊。”

  欧荣也不客气:

  “要说想打听的,还真有一件事儿。”

  “啥事儿?”

  “我想给晓丽找个好学校上学,小学的话哪个学校好一点?哪个老师好一点?”

  京市的人口多,父母都在厂里上班,所以有很多子弟小学,几乎每个大厂都有一个子弟小学,比如肉联厂小学,钢铁厂小学,纺织厂小学等,还有分片区的,比如老城区小,新城区小。

  六十年代的小学都不大,一栋平房,六个房间,一个年级一个房间,总共五个年级,再加一个教师校长共用的办公室。

  每个年级有二三十个学生,一共一百多个学生,老师身兼数职,加校长总共两三个老师,有时候校长也兼职老师。

  这就是六十年代小学初中直到高中的所有配置,到了大学才会有不同。

  小学太多,欧荣不会乱选,肯定要打探一番。

  收银员小李说:

  “咱们京市最好的学校,就是机关学校,机关小学,机关初中,机关高中,一条龙,不过这个学校可不好进,里面全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孩子,有些孩子家长工作还挺敏感,人家怕孩子被间谍绑架拿来威胁父母,这一块儿的审核特别严。”

  “首先你得是政府大院的,就算不是,得有政府大院的人担保,一般的高层还没资格做这个担保呢,然后查你全家,政审过了之后,才是高昂学费,书本费,等等等等,不像我们子弟小学,一年一块多钱就够了。”

  欧荣想想就特别心动。

  而且她也不是完全没办法。

  小收银员还在说:

  “除了机关小学,其他小学都差不多,初中就少了,京市就三所,除了机关,另外两个升学率都差不多,高中更是只有两所。”

  所以最后小收银员给她的结论竟然就是,哪里住的近就选哪里,不过好老师她倒是给推荐了一个,可惜推了也是白推,她推荐那人是京市大学的教授,她女儿才六岁。

  好吧,在这个初中毕业可以横着走,考上大学堪比中□□的年代,她也没法要求小收银员能给她多少帮助。

  心里有了算计,欧荣又跑去邮局一趟,往老家拍了封电报。

  电报费特别贵,按字收费,一个字五毛钱,连标点符号都要钱,欧荣只写了十八个字:

  晓丽要读机关小学,需要军区帮忙推荐。

  九块钱就没了。

  不过电报也是最快的,明天她爸妈就能收到。

  她们欧家村是专供军区食材的地方,早八百年,就有人下来审查过了,可以说全村人都是过了政审的。

  还认识不少当兵的,尤其是炊事班,整个班的人她们估计都见过了。

  身份绝对安全的话,欧荣这点忙,相信军区领导不会不愿意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