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十六章 朝堂舌战_大唐盗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每一个人都不由得心想:“杜荷说的真不算错……还真的如他说的一样,邓析能够在州府衙战无不胜,关键是在于他每次都能够抓住律法漏洞,要是没有漏洞可抓,那邓析又能如何?”

  “所以……”杜荷扬声道:“我觉得过在郑国的制度不够严谨,而不在于找出制度漏洞的邓析。我认为如何郑王能够如陛下一样擅于纳谏,擅于改正错误。将邓析找出来的漏洞,一一改正,弥补。我相信假以时日,在州府衙战无不胜的邓析,会因为无漏可循,而每战必败。郑国也会因为邓析的存在,越来越强大,而不是大乱……”

  杜荷在表达自己意见想法的时候,还不忘记拍拍李世民的马屁。

  果然,向来自恋的李世民,听了杜荷这话,从头舒服到脚,脸上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他并不怎么看好杜荷,因为讼师在这一千多年中,都是那种人人喊打的职业。这种想法,根深蒂固,想要改变,绝非易事。

  但是杜荷这种反向论言一说,让他眼睛一亮,登时觉得有些意思了。

  杜荷续道:“可见讼师的存在有利有弊,他们专研律法一项,能够摸清楚律法的漏洞。我大唐法制,固然高明,但未必就没有可钻的控制。与其对于漏洞一无所知,不如将之探明,加以改良,让我大唐律法,更加的严谨完善,此乃讼师存在的利处之一。”

  “一派胡言,强词夺理……”那卢家谏官一脸铁青,见事情如此曲解,气得几欲跳脚:“郑国之祸,罪在邓析,岂是你一言可定?”

  杜荷藐视的瞧了他一眼道:“这位谏官大人,你真的读过那段典故?郑国之乱,非在邓析,而是在于他教出来的徒子徒孙。可见只要掌握诀窍,人人都可以成为邓析。追及缘由,自然是因为郑国自身根本存在的缘故。”

  谏官说不出话来。

  长孙无忌见杜荷又占据上风,忍不住道:“小杜大人这番话,另辟蹊径……还有点意思,但这并不足以表明讼师存在,利大于弊。就算什么也不做,照样会有个别讼师,会为了钱财而藐视我大唐律法,为他人诉状脱罪。”

  杜荷暗叫“厉害”,这长孙无忌果真不是他人可以相比的。轻飘飘的一句话,当即指明了要害。正如长孙无忌说的那样,因为讼师的地位极其低下,没有真正的能人异士愿意当一个讼师的。当讼师的人,大多都是那种被生活逼的走投无路的读书人,他们为了钱,为了利,敲诈勒索,坑害当事人,有的更是为获渔利而昧良心使用捏造证据、栽赃陷害等伎俩,无中生有,颠倒是非,被贬称为“讼棍”。

  也是因为如此,明朝以前的各朝各代对于讼师的处罚是不遗余力。

  长孙无忌抓着这一点,正是击中要害。

  杜荷坦然一笑,道:“我并不否认长孙大人说的是实情,但绝不能以偏概全。我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江南,因为一个妇人挡路,跋扈的土豪把一个村妇活活踢死,土豪拿出十两纹银作偿命资。妇人的家人,见财起意,不去府衙告状。此事让一讼师遇到,讼师路见不平,代拟一状词,写到:‘……夫身有纹银十两,已可踢死一人,若家有黄金万镒,便将尽屠城?’短短几字讼词写得铿锵有力,充满正气,把土豪的凶恶横暴淋漓尽致的勾画出来……讼师又被称之为刀笔吏,与天下文人没有什么区别。笔能杀人,亦能活人;文可行善,亦可为恶,刀笔始终是操纵在人手里,以直为直或是以曲为直,取决于人心的曲直。”RO!~!

  ..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