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6章 兴官营铁厂,刘鳞长进谏_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有了,却也是白炼了吧?

  面对这种情况,大明朝廷采取的办法是——

  在朝廷缺少铁料时,才会让官办铁厂在矿区附近炼铁;如果不缺少铁料,就任由百姓在原属于官办铁厂的矿区挖矿、炼铁,且只需交纳十五分之一的课税。

  需要说明的是,明朝直到张居正变法,税收都是以实物为主的。

  粮税就收粮,铁课自然也就是收铁料。

  太平时期,不仅人口迅速滋生,民间铁业也发展很快。

  如此,即便是大明朝的官办铁厂一直不开工,仅从民间收取的铁课,所得铁料便远超过朝廷所需。

  朝廷年年通过课税收到的铁料过多,再看着这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铁料在仓库中慢慢锈蚀、折损,像朱元璋这种节俭惯了的人怎么能忍受得了?

  所以,在洪武十五年就发生了一件在不了解内情之人看起来很奇怪,甚至难以理解的事。

  广平府一个叫王允道的官员上奏说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朝时这里就有铁厂,一年可以产铁上百万斤,请朱元璋学元朝在这里开办铁厂。

  朱元璋在奏章上把这个王允道大骂一顿仍气不过,又让人将王允道打了一顿板子,直接流放到海外。

  并且王允道的事还不是孤例,洪武年间不少脑子不够聪明,想通过炼铁增加政绩的官员都受到了斥责乃至严惩。

  说起来,明朝铁课十五税一并不多,比起清朝的五税一少了三倍。

  然而民间铁业发展太快了,毕竟有利可图嘛,所以明朝前多少位皇帝在位时,铁料一直都是岁入超过岁出的。

  也因此,官办铁厂好些出现数年乃至数十年都不开工的情况,有的甚至直接被当地官员请旨裁撤了,彻底放开来给所谓的“百姓”开采获利。

  于是,等到吏治败坏,国家贪腐的人越来越多,能免税的人也来越多,大明的通过铁课获得的铁料就越来越少了。

  再等到明朝晚期,战争越来越频繁,朝廷对铁料的需求反而变多了。

  这个时候,很多官办铁厂已经名存实亡,铁课也收不到足够的铁料,即便能收到也多是以次充好的劣质铁。

  于是,就出现了朝廷另外花钱向民间采买好铁的情况···

  在研究这部分史料,获知这一情况时,郝光明就想:如果朱元璋、朱棣这两位每年看着铁料超收,锈蚀在库房为之心疼的皇帝,看到崇祯皇帝要花钱去民间买铁,却又缺银子的时候,表情一定会很精彩。

  言归正传。

  说上面这些,也就是想说明,四川的铁业属于典型的明末状况。

  蒲江的官办铁厂名存实亡,各处的私营铁厂则收不上铁课。

  所以,刘鳞长提出的这一套办法,就一个封建王朝的治国理论和经验来讲,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朱媺娖要的可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王朝。

  她见李岩等人不说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