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五章 诏安与移民计划(上)_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则继续在心里盘算起来,招安海盗可以明显的提升沿海的商贸环境,减少治安压力,增强海防实力,而且这些人也不用给什么正规官员的待遇,只需一个名分就可以了,几乎是无本的买卖;鼓励南方沿海居民(以福建为主)移民台湾即可以缓解人地矛盾,又能增加对台湾的实控,同时压缩海盗与西方殖民者的活动范围,也是何乐而不为的好事,但此时这两者都有些困难。

  “叶师傅,当年朝廷招降王直,最终却诱而杀之。如此反复,恐怕已份忠良之心,朕针对自己是否可以成功有所疑虑。”

  叶向高听着皇帝在那里自揭政府的老短,倒也没表示什么,这种黑历史明朝也不差那一个两个了,皇帝想说变说吧。他在心里盘算得很清楚,皇帝刚才都把愿意归顺的海盗称呼为“忠良”了,那自然是支持诏安计划的,况且听说皇帝曾经命令东厂在南方有所动作,想来也与这件事有关。

  所以叶向高明白,皇帝只是有些摇摆,不需要他真的分析什么,自己只须给一个定心丸即可。于是叶向高不假思索地说道:“陛下多虑了,近畿远屿,皆我黔首。海盗据寇,皆系大明赤子,谁非中国绅衿。时穷势屈,不幸沦落为贼。如今,朝廷开恩,愿赦其罪,反邪归正,端在异日。”

  听着叶向高的忽悠,朱由校便也就信了的大半。其实他的担心确实多余,自从杀死了王直之后,明政府诏安海盗的难度确实提升了不少,但愿意归乡的仍然不在少数,有的是得罪了同行,急于寻求庇护;还有的是赚够了钱,主要的营业从海盗开始向海商进行转变,诏安正好方便他们洗白(与偷税)。

  更有许多海盗,诸如李旦等,本来就与明朝的当地政府有着不清不楚的暧昧关系;甚至有的海盗本身就是部分官僚或者土绅的黑手套,只不过后来发展壮大,于是自己独立罢了,这一部分的诏安起来更容易,不过是把黑手套换成白手套罢了。况且一旦接受诏安,他们便不必再听从原来的主角,以后就可以独立了。

  (郑芝龙的父亲是明朝的低级官吏,大海盗许心素(后被诏安)家里是官商)

  所以诏安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削弱士绅们对海贸的影响。

  不过,朱由校对这一点不知道却也正常。他虽然早在去年就派东厂进行了接触,但是人家本就自创体系十分排版,怎么可能迅速的进入核心层呢?

  至于前世的知识,虽然明代的海盗们确实也抒写了波澜壮阔的华人海上殖民的史诗。但在国内的正史中,确实描述甚少。他当然知道郑志龙是被招安的,但基本上也就止于此了。

  至于像李旦、颜思齐、杨六、郭怀一、林道亁、林凤等人他大多只是听过名字,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听过。因为这些人在国内确实记载甚少,大陆就更少了,多见于《台湾外纪》,有的甚至在中文互联网上几乎寻觅不到,只存在于东南亚各国的史书以及荷文、西文记载之中,这些书对于前世的他,一个英语四级都好不容易才过去的,就更不可能看过了,所以十分的缺少了解。

  聊完了关于招安的时候,朱由校又说出了关于移民问题的顾虑。

  实际上,嘉靖时期台湾就已经有数以万计的汉人在那里生存,如今更是只多不少。但问题在于,民政府对台湾的控制能力极弱,只控制了少数的几个台中临近大陆的海港,就这还是名义统治。而大多数地区完全是由他们自治的,有的地区甚至是由海盗统治的。

  朱由校希望的是移民过去,建立听从朝廷的稳定的郡县,而不是被他们同化,又多了一个不受国家控制的的海盗自治乡。

  原先的历史上,第一次由明政府组织的对台湾的大规模移民,是在天启五年。而直接原因是那一年福建大旱,而如今福建风调雨顺,是否会有那么多人愿意移民呢?

  如果一不小心压迫过重,再出现像山东移民那样官兵民反的事情,那就不好了。

  “陛下可以放心,商等轩(商周祚,号等轩)为人正直,素来又清名,虽然不可能放任这种事情发生。”

  朱由校才放下心来。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